top of page

⟪德魯克為什麼研究管理⟫

作者:邵明路

北京彼得·德魯克管理學院創辦人

光華社會企業主席

本文節選自邵明路先生在華章的演講

德魯克

因為「同情」,德魯克轉而研究管理

德魯克本來是一名經濟學和政治學的學者,在他年輕的時候,已經在這兩方面嶄露頭角,並引起了業界的注意。可是在這個時候,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學術生涯當中已經很順利的那個階梯,卻去研究管理?

這是有根源的。這個根源就是「同情」。英文叫Sympathy,佛教裡叫「慈悲」,在儒學裡,中國的國學裡面叫「惻隱」,所謂「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」。

德魯克出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 — 1909年,成長於從第一次大戰到第二次大戰之間,兩次世界大戰是他的出生和成長時期。這就是德魯克的成長背景。

也正因為此,德魯克親身經歷、親眼目睹了這場戰爭,以及各種此起彼伏的革命運動,包括當時在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所帶來的動盪不安,以及造成的社會斷層,人、生命、財產、知識的損失。彼得·德魯克很有同情心,他一生無論做學問,還是諮詢,都基於這一點, 「怎樣才能夠避免這種痛苦,以及我能做些什麼?」。

他的出生和成長的背景讓他看到了、體驗了這些人生的不幸,然後他才有這種動機和熱情去做學問。然則那時候還沒有接觸到這些苦痛,那時候需要解決什麼社會問題呢?一個是經濟學,一個是政治學。所以,德魯克很快就成為一個教法律的、政治法的教授。

因為希特拉的興起,德魯克的學術著作被列為禁書,他感到了生命危險,然後就去了美國。當時一大批歐洲學者紛紛離開了歐洲,因為希特拉很快要發動戰爭佔領歐洲。

到了美國以後,德魯克意外地發現,美國有一種現象,這種現象就是:社會在組織化,有很多企業誕生,企業代替了之前的鄉村社區,成為人們尋找工作機會、找存在感、能夠得到身份的認可、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的新場所。

那時候的美國鄉村,就跟今天中國的城鎮化差不多,農民紛紛從農村走到城市。當時的美國,那些大工業都集中在一些新興工業城市,比如說底特律汽車工業。德魯克看到了這一點 — 社會開始出現一種新的社區,而這個新的社區就是工作社區,也即我們所說的企業。

德魯克 看到了

德魯克還看到了什麼?

有些社會組織(企業)辦的很成功,而成功背後的原因則是:有些人在承擔組織、協調、統籌的工作,也就是我們稱之謂的「管理」。

管理作為一種能夠使企業和社會組織有效的新生事物,引起了德魯克的好奇。

讓人在工作中能有所成就

他的好奇點在哪兒呢?每個人一天有24小時,除去吃飯睡覺以外,大概有至少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工作。過去的工作,可能是在鄉村,現在的工作是在工廠。工廠對人們來說,簡直太重要了。不但是他的經濟收入來源,也使得他所處的社會、人文環境代替了過去的鄉村。在這個地方,他有成就,他的一生就有成就;如果他在這個地方感覺到沮喪,或者感覺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,或者讓他很沒有安全感,差不多就等於是他的生命,或者他的生活整個就黯淡無光。

24小時,人們醒着的時間,不算做夢的時間,一多半時間會在組織裡面,會在企業裡面。德魯克就覺得,如果這個問題得到解決,某種程度上就解決了人生的痛苦。

彼得·德魯克從來就不是一個理想的完美主義者,他不認為,我們人生的成長階段是完美無缺的。社會不會是一個完美的理想社會,只是一個較少痛苦、可以容忍的社會。人生的目標也是一個較少痛苦、沒有那麼多不幸、相對來說有意義、有成就、有貢獻、有自由的人生。這是德魯克所認為的社會與人生,差不多就是這樣。


bottom of page